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210

1.基本病機
虛實定義 虛實錯雜 虛實轉化(p.246)
陰陽盛衰(p.250) 陰陽互損 陰陽格拒(p.252) 陰陽轉化 (p.253)
氣血: 氣虛 氣滯 氣逆 氣陷 氣閉 氣脫(p.256)
血虛 血瘀 血熱 血寒 出血 血濁(p.258)
氣血失調(p.259)
津液 不足 輸布障礙

2.內生五邪
風氣內動: 肝陽化風(高血壓中風) 熱極生風(高燒腦膜炎) 陰虛風動(帕金森)
血虛風動(麻, 抽筋)
陽虛內寒(p.262) 病因 病機(脾腎陽虛) 表現
濕濁內生(p.263) 病因 病機(脾虛水濕) 表現
傷津化燥 病因 病機(肺胃津傷) 表現
火熱內生(p.264) 病因 病機(肝火 心火 胃火) 表現(實火 虛火)

3.疾病傳變
表裡 六經 三焦 衛氣營血 臟腑傳變(肝脾 肺胃 心腎…)

4.體質的基本概念
外表差異 生理功能 心理特徵 形神合一(p.182)
體質的特點(p.184)

5.理想體質(p.183)

6.體質的形成、分類
先天遺傳(p.184)
後天影響(年齡 性別 營養 鍛鍊 精神 環境)(p.186-189)
五行人(p.190)
木: 體格中等 腰背常常挺直 個性常勞心勞力 勞碌命 (放輕鬆)
火: 臉色偏紅 虎背熊腰 個性急躁 行俠仗義 兩肋插刀 (三思後行)
土: 臉圓 頭大 腹大 慈善家 不爭權 善與人相處 (善用獨處時間)
金: 體格輕瘦 臉方正 為官清廉 不易妥協 精明剛強 (多聽各方意見)
水: 頭大 腰圍大 臉浮腫 精力充沛 遇事不懼 喜好自由 (節制慾望)

陽盛體質 陽虛體質 痰濕體質 肺燥體質 陰虛體質 …

7.體質學說的應用
病因(p.193t)
發病(p.194)
病機
辨證
治療與養生(p.195)

8.心包經常用穴道:
內關:頭痛、失眠、胃痛、胃痙攣、月經不調
曲澤:胃痛、手肘痛、手腕痛
勞宮:胃痛、便血、尿血、鼻血、中風、昏迷、手掌麻痛

三焦經常用穴道:
中渚:手指麻痛、耳鳴、咽痛、落枕
支溝:肩、臂、腰背酸痛、脅肋疼痛、便秘、小便不利
絲竹空:頭痛、偏頭痛、眼睛乾澀

膽經常用穴道:
風池:頭痛眩暈、眼疾、眼睛乾澀、鼻塞、落枕、中風不語
環跳: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
陽陵泉: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一切外傷、脅肋痛、高血壓、肝炎、膽囊炎

肝經常用穴道:
太衝:小腹痛、小便不利、功能性子宮出血、足背痛、頭痛、眩暈、肝火上炎、肝炎、高血壓、失眠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203

1. 病因: 外感 (六淫、厲氣)
內傷 (七情、飲食、勞逸失度)
繼發 (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 (外傷,如:扭拉傷、挫傷,寄生蟲,胎傳,中毒)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2. 風邪:風為陽邪、病位在上 (頭痛、鼻塞、咽癢)、在表 (惡風、發熱)
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癢疹

善行數變:病位游走不定 (關節痛、肌肉酸痛)
風疹、蕁麻疹、皮疹

風性主動:四肢抽搐、拘緊、不自主運動、顏面神經麻痺

風為百病之長:有兼邪致病的特性,如:風熱、風濕、風寒、風燥

3. 寒邪:寒為陰邪,易損陽氣
表寒:發熱、惡寒、無汗
裡寒:脘腹冷痛、嘔吐、腹瀉、怕冷、四肢不溫

寒性凝滯:寒痺引起的疼痛劇烈,冷痛,遇熱得舒,五十肩
寒性收引:無汗,四肢拘急疼痛

4. 暑邪:陽熱證 (高熱、煩渴、面紅、目赤、脈洪大)
暑性炎熱、暑性升散:上犯頭目、上擾心神 (突然昏倒)、汗孔開泄、
傷津耗氣 (口渴多飲、氣短乏力)
暑多夾濕:身熱不揚、煩渴、四肢困倦、胸悶、嘔惡、苔黃膩

5. 濕邪:
濕為陰邪,損傷陽氣。
濕在上焦:胸膈滿悶。
濕在中焦:脾胃氣滯,腹脹,食慾下降。(健脾去濕)
濕阻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暢。
損傷脾陽 => 泄瀉、尿少、水腫
濕性重濁:周身困重,酸楚。頭重,四肢重,關節痛。
濁:分泌物多(眼屎、小便混濁、大便水瀉、下痢膿血。
濕性黏滯:大便黏滯、小便澀滯、口黏、苔厚膩。
濕性纏綿:反覆發作、病程長。濕疹、大部分的肝炎。
濕性趨下:傷及人體下部,帶下、淋濁、泄瀉、下肢水腫、下肢潰瘍。

6. 燥邪:
溫燥(初秋)與涼燥(晚秋)
易傷津液:乾燥症、口乾、唇燥、鼻咽乾燥、皮膚乾裂、小便少、大便乾硬。
燥易傷肺:乾咳少痰、痰黏難咳出、痰中帶血。

7. 溫熱火邪:
火 > 熱 > 溫
火性趨上:高熱、煩渴、汗出、尿赤、脈洪數、面紅、目赤、咽喉紅腫、口舌生瘡糜爛。
(實熱症、上部熱象明顯)
易擾心神:高熱、神昏、意識不清、狂燥不安
傷津耗氣:口渴多飲、舌質紅或絳、小便少而黃、大便秘結、體倦乏力、少氣懶言
生風動血:熱極生風(高熱、四肢抽搐、牙關緊閉、兩目上視、角弓反張)
熱迫血妄行(吐血、咳血、流鼻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
易致腫瘍:癰腫瘡瘍、局部紅腫熱痛、化膿

8. 厲氣:
傳染性強
發病急驟
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除了治療,需隔離與預防,以及注意環境衛生、施打疫苗、減少接觸病原)

9. 情志內傷:
怒喜思悲恐
怒傷肝(p.215)思傷脾

10. 飲食不節:過飢與過飽 (p.218)、食物污染、食物變壞、偏食 (p.220)
勞逸失當:過勞(勞心、勞力、房勞)、過逸(安逸)(p.221)

11. 繼發性病因:痰飲、瘀血、結石
痰飲:濕 => 水 => 飲 => 痰
有形、無形
痰飲的形成(肺、脾、腎、三焦、膀胱)(p.223)
痰飲的主要病症 (p.225)
瘀血:瘀血的形成(脈內的、脈外的) (p.227)
瘀血的主要病症 (p.229)
結石:草酸鈣(尿結石)、膽結石

12. 邪正鬥爭與發病 (p.235)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126

1. (針灸)、推、拿、按、摩、(氣功)
推:掌、肘、腰力、湧泉
拿:抓
按:指、掌、肘
摩:掌、魚際

2. 經絡的基本概念
經:大
絡:小
12經脈:肺大胃脾心小腸 胱腎包焦膽肝經
奇經八脈:任督衝帶、陰陽蹻、陰陽維
14正經:12經脈+任督
12經別:表裡經的相通路徑 (擴大了主治範圍)
筋經:肌肉筋膜系統
皮部:經絡在皮膚的對應分布

3. 經絡命名:
Ex:手陽明大腸經
Ex:足太陰脾經
手足、陰陽、臟腑
陰:太陰、厥陰、少陰
陽:陽明、少陽、太陽

4. 走向規律:
手三陰(ex:肺):由胸(腹)走手
手三陽(ex:大腸):由手走頭
足三陽(ex:胃):由頭走足
足三陰(ex:脾):由足走胸(腹)

5. 頭部分布
前面臉部:大腸、胃 (上下齒)
側臉部:小腸經
耳:三焦、小腸、膽經
頭頂、後頸部:膀胱、膽

6. 軀幹部
胸:腎2、胃4、脾6
腹:腎0.5、胃2、脾4
背腰:膀胱1.5  3.0
肩胛:手三陽
腋下:手三陰

7. 四肢分布
手:大三小、肺心包心
腳:胃膽膀胱、脾肝腎(8寸以上)

8. 表裡關係、循環順序

9. 心包、三焦、膽、肝之循行

10. 奇經八脈:(P165-166)
上肢無奇經分佈
循行有路線,但沒有規則
與臟腑沒有特定連屬關係
彼此無表裡關係
加強12經脈的聯繫
調節12經脈氣血(如:湖泊、水庫)

11. 指導疾病的治療
針灸推拿方面(局部、臟腑、循行、筋經)
藥物歸經方面(臟腑vs經絡)

12.心包經常用穴道:
內關:頭痛、失眠、胃痛、胃痙攣、月經不調
曲澤:胃痛、手肘痛、手腕痛
勞宮:胃痛、便血、尿血、鼻血、中風、昏迷、手掌麻痛

三焦經常用穴道:
中渚:手指麻痛、耳鳴、咽痛、落枕
支溝:肩、臂、腰背酸痛、脅肋疼痛、便秘、小便不利
絲竹空:頭痛、偏頭痛、眼睛乾澀

膽經常用穴道:
風池:頭痛眩暈、眼疾、眼睛乾澀、鼻塞、落枕、中風不語
環跳: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
陽陵泉: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一切外傷、脅肋痛、高血壓、肝炎、膽囊炎

肝經常用穴道:
太衝:小腹痛、小便不利、功能性子宮出血、足背痛、頭痛、眩暈、肝火上炎、肝炎、高血壓、失眠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119

1. 四氣:溫熱寒涼、平性 (p16)
消除熱證的藥物為寒涼,消除寒證的藥物為溫熱
高熱口渴:石膏、知母
咽喉腫痛:銀花、板藍根
四肢冰冷:乾薑、肉桂
脘腹冷痛:肉桂、小茴香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盛氣入胃,陰盛以亡

2. 五味:酸苦甘辛鹹 (甘淡) 不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應,而是藥物作用的分類
如:葛根、皂角 (p18)

辛:發散、行血、行氣
甘:補益、調和藥性、和中、緩急止痛
酸:收斂、固澀
苦:瀉、燥、堅(固)
鹹:瀉下通便、軟堅散結
淡:滲濕利小便
澀:收斂固澀

五味的副作用
五味與配合五臟歸經(p20)

3. 芳香藥性

4. 升降沉浮
含義(p22)
作用趨向的認定(三)
臨床意義(七)

5. 歸經:臟腑、經絡(p24、p25)
與四氣五味結合運用

6. 中藥毒性
副作用 過敏反應 毒性的相對性
中毒的原因
(ex:黃精、龍膽瀉肝湯)
注意個體差異 適當增減用量 選擇適當藥物
找合格中醫師 可信任的中醫師

7. 中藥配伍
單行
相須:增強、功能相似的兩種藥(如:石膏、知母)
相使:增強、功能不相同 但有相同目的 (如:補血藥配柔肝藥)
相畏:被降低副作用 (「麻黃」配桂枝 「麻黃」配石膏)
相殺:降低別種藥的副作用 (「乾薑」配黃連)

不好的配伍:相惡(降低另一種藥物的功效)
相反(兩種藥產生交互作用產生副作用)

藥對:(p30)桂枝+辛夷 枳殼+厚朴 澤瀉+茯苓
延胡索+紅花 當歸+白芍 荊芥+苦參根…

8. 用藥禁忌

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蔞貝歛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愛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於調冷氣;卻怕石脂便相欺。

並非絕對,但最好不要同用

9. 證候禁忌(p33) 可參考五味的副作用

10. 孕婦用藥禁忌
孕婦禁用藥不代表就是墮胎藥

以下須慎用~~
活血藥:桃仁、紅花
行氣藥:枳實
溫熱藥:附子、肉桂
滑利之品:瞿麥、冬葵子

以下為禁用~~
毒性藥:巴豆、牽牛
破血藥:三棱、莪朮

11. 飲食禁忌
心臟病:肥肉油膩、動物內臟、菸酒
肝陽上亢:胡椒、辣椒、白酒 (紅酒一天限30c.c.)
肝病黃疸:辛辣燥熱油膩、菸酒
脾胃虛弱:油炸黏膩、冰冷堅硬、不易消化
腎病:太鹹、太酸、太辣
一般禁忌:烤炸辣、冰
過敏體質:忌冰品、烤、炸、辣、牛奶、巧克力、麵包、花生、餅乾、海鮮
肌肉酸痛、關節痛:筍、蕉
其他:薄荷忌蟹肉、蜜反蔥、柿反蟹***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112

1. 精: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細胞、組織)
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蛋白質)
臟腑器官生理活動的產物(腎精,ex: 荷爾蒙)
=> 統稱為「精微物質」

2. 精的分類:
先天之精:源於父母,生命之本原(染色體、遺傳)
生殖之精:源於腎精,繁衍後代(精子、卵子)
後天之精:水穀精微(消化後的養分,蛋白質、醣類、ATP)
臟腑之精:維持臟腑功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基礎)

3. 精的功能:繁衍生殖、生長發育、生髓化血、濡養臟腑
精血互化
血:(精、營氣、津液)

4. 氣:能量、不斷運動
是能量還是物質?ATP的概念、柴火的概念、電池

5. 氣的生成:先天之氣、後天之氣(來源:清氣、穀氣)(表現:宗營衛)

6. 氣的運動:升、降、出、入
失常表現:氣滯 (局部)、氣鬱 (不流動)
以臟腑而言
以五臟而言
以六腑而言
以臟腑關係而言

7. 氣的功能: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 (p.118)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氣化作用失常

8. 宗營衛:
肺–吸入–清氣–┐                        ┌–行於脈中–營氣 (水穀之精氣、清者)
00000000000├-胸中–宗氣–┤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脾–吸收–穀氣–┘                        └–行於脈外–衛氣 (水穀之悍氣、濁者)

9. 宗氣:分佈於胸中,向上從呼吸道通於外,向下蓄於丹田,注入氣街,下行於足
功能:司呼吸、語言、發聲
貫心脈以行血
肢體活動、視、聽、語、聲

10. 營氣:分佈於脈中
功能:化生血液、營養全身

11. 衛氣:分佈於脈外                     (ㄘㄡˋ)
功能:溫分肉(體溫)、充皮膚、肥腠理(營養)、司開合(汗孔)

12. 血與臟腑的關係: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
肺主氣,輔助血液運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輔助血行
肝藏血,調節血液分佈
脾統血,防止血溢脈外
脾主運化,產生水穀精微,化生營血
腎精肝血互化(精血互化)
血的功能:營養滋潤全身
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的載體
精氣血互化

13. 津液的代謝

津液與血的關係:津液是血的組成份之一

14. 心包經循行:
常用穴道:
內關:頭痛、失眠、胃痛、胃痙攣、月經不調
曲澤:胃痛、手肘痛、手腕痛
勞宮:胃痛、便血、尿血、鼻血、中風、昏迷、手掌麻痛

15. 三焦經循行:
常用穴道:
中渚:手指麻痛、耳鳴、咽痛、落枕
支溝:肩、臂、腰背酸痛、脅肋疼痛、便秘、小便不利
絲竹空:頭痛、偏頭痛、眼睛乾澀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022

1. 六腑:膽、小、胃、大、胱、三焦
膽: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
胃:受納、腐熟、主通降、喜潤
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大腸:傳導糟粕、主津
膀胱:貯尿、排尿(膀胱開合是腎氣的作用)

2. 三焦:有名無形、大腑、依部位分三焦、依疾病深淺分三焦
主通行三氣(宗營衛)、通行水穀、通行水液(肺脾腎、以三焦為通道、淋巴系統)
上焦如霧(心肺宣發輸布氣血)
中焦如  (脾胃腐熟)
下焦如瀆(腎、膀胱排泄尿液)

3. 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腦:生命活動的中樞、精神活動、感覺運動
與五臟的關係(心、肝、腎)
「魂神意魄志」分屬五臟
女子胞:主持月經、孕育胎兒(藏與瀉)、天癸的概念

4. 臟與臟的關係

5. 膀胱經循行:
常用穴道:
天柱:落枕、肩頸痠痛、增強記憶力
腎兪:耳鳴、腰痛、痛經、陽痿
委中:腰背委中求、坐骨神經痛、膝痛、下肢癱瘓、中暑、濕疹

6. 腎經循行:
常用穴道:
湧泉:休克、急救穴、胃痛、足底痛、足心熱、增高 (青春期前)
然谷:咽痛、盜汗、陽痿、月經不調、足底痛
太谿:補腎氣、通利三焦、強腰膝、腎虛咳嗽、大便難、陽痿、月經不調、牙痛、下肢癱瘓、足跟痛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015

1. 肝臟象

2. 心臟象
心主血(心火化赤 氧氣)
心主脈、心藏神(以心代腦 神智不清 熱入心包)
心其華在面
心開竅於舌、在液為汗
心在志為喜
心為陽臟、主陽氣
與夏氣相應

3. 脾臟象
補充:脾轉輸水榖精氣 營養其他四臟 又稱[孤臟]

4. 肺藏象
肺主一身之氣 肺主呼吸之氣
肺主行水 肺朝百脈 肺主治節(宣發肅降)
肺主皮毛
肺開竅於鼻、在液為涕
肺在志為憂
肺為嬌臟
與秋氣相應

5. 腎臟象
腎藏精(生長、發育、生殖、生髓、充腦、化血、腎陰、腎陽)
腎主水  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腎主骨、其華在髮
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在液為唾
腎在志為恐
腎主封藏、與冬氣相應

6. 心經循行
常用穴道:
神門:鎮靜安神 寧心通絡

7. 小腸經循行
常用穴道:
後谿:落枕、急性腰扭傷(通督脈、後谿督脈內  頸)
養老:落枕、腰痛
肩貞:肩頸痠痛、膏肓痛
天宗:肩頸痠痛、膏肓痛、通乳、豐胸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008

1.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屬性歸類:五味 五色 五方 五季 五臟 五腑 五體 五官 五志 五液(表1-4)
相生 相乘(克) 相侮的概念 子復母仇(圖1-15)
五臟的生理功能(p.39)
舉例:肝脾不調

2. 肝臟象
肝主疏泄(情志、消化、血行、水液、月經、精液)
肝藏血(貯藏、調節)
肝主筋、爪
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
肝在志為怒
肝為陽臟、體陰用陽
與春氣相應

3. 脾臟象
脾主運化(水穀、水液)
脾主統血
脾主肌肉四肢
脾開竅於口、唇、在液為涎
脾在志為思
脾主升(胃主降)
脾喜燥惡濕(胃喜濕)
與長夏之氣相應

4. 肝脾的關係(p.101-102)

5. 胃經循行

常用穴道:天樞、足三里、豐隆

天樞:消化系統(腹痛、吐瀉、便秘、脹氣)、婦科(月經不調)、水腫

足三里:補一身氣、「身體若要安,三里莫要乾」、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喘、咳)、泌尿生殖系統(小便不利、遺尿)、循環系統(心悸、高血壓、中風後遺症)、蕁麻疹、五官(眼睛乾澀、耳鳴耳聾、鼻病、咽痛)、下肢酸痛(足背)

豐隆:(去無形之痰) 頭痛、消脂、咽痛、喘、消化系統、下肢水腫、便秘、中風後遺症、失眠、高血壓

6. 脾經循行

常用穴道:公孫、三陰交、陰陵泉

公孫:腹痛、胃痛、痛經(平滑肌收縮痛)

三陰交:婦科三陰交(婦科、痛經、月經不調、肌瘤、內膜異位、產科、乳汁不足、產後保養、更年期保養)、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習慣性腹瀉)、便秘、男科(陽痿、早洩)、下肢水腫、下肢酸痛、內踝扭傷、高血壓

陰陵泉:腹中冷痛、腹滿、腰痛、急性腰扭傷、小便不利、水腫、尿失禁、帶下、膝關節酸痛、失眠

頭份社大 實用中醫 課程大綱 991001

1.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與主要特點
望聞問切
理法方藥
精氣、陰陽、五行
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

理論形成
文化基礎
醫學基礎–長期醫療實踐中醫知識的累積
哲學基礎

難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三因學說
命門學說
瘟疫論
濕熱病(如麵裹油)
三焦辨證

整體觀
統一性–>與環境的互動
四季陽氣消長、地理環境
社會環境、政經文化、七情內傷

辨證–>論治
病、證、症
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勢)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辨證與辨病結合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2.    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內容與應用

精的定義
氣的定義
精氣的內涵、宇宙觀、中醫觀
氣機、氣化
精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相互連結)
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觀

3.    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內容與應用

陰陽:最初的含義、相互對立、有名無形
陰陽的相對性
一天的陰陽變化
太極的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中醫學的應用:
人體結構
生理功能
病理變化
疾病診斷—望聞問切、傳忠錄陰陽篇
養生
治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4.    肺經循行
常用穴道:尺澤、列缺、魚際
尺澤:手肘痛、咳嗽
(胸脅肩臂痛、遺尿、急性吐瀉)
列缺:手腕痛、媽媽手、咳嗽、頭項尋列缺
(偏頭痛、牙痛、咽腫、水腫)
魚際:手麻、咽痛
(身熱、汗不出)

大腸經循行
常用穴道:曲池、迎香、合谷
曲池:手肘痛、感冒、咽痛、中風後遺症、濕疹、蕁麻疹
(黃疸、水腫、高血壓、難產、乳汁少、便秘、眩暈)
迎香:鼻塞、不聞香臭、鼻過敏、顏面神經麻痺、酒查鼻、痤瘡、黑眼圈
合谷:面口合谷收、手痛、肩痛、頸部酸痛、感冒、痛經(配三陰交)、腸胃炎、中風後遺症、濕疹、蕁麻疹、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痺
(黃疸、水腫、高血壓、難產、乳汁少)(四關穴—配太衝)

只要青春不要痘,看中醫怎麼說?

俗稱「青春痘、面皰」的痤瘡,其實從嬰兒到老人都可能出現,只是青春期因皮脂腺分泌旺盛,油性皮膚比例較高,症狀更為嚴重。大陸稱痤瘡為粉刺,但在台灣所謂的粉刺,則專指只是毛囊阻塞,仍未發炎或化膿之痤瘡。
輕微的痤瘡,可能只是少數幾個粉刺,但多數會轉變成小的膿包或紅腫,但嚴重的患者,則可能會在前胸、後背,乃至臀部、手臂、肩膀都長滿膿包。嚴重的病灶,可能會融合好幾個毛囊,形成超過一公分的大型囊腫。這樣的病灶,日後即使消退,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不過任何痤瘡,除了粉刺外,只要發炎,都可能會留下疤痕。
中醫認為,發生在不同位置的膿包,需根據不同的經絡來對證治療,發生在前胸者,以心肝火旺為主;而背部是膀胱經與小腸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靠近脊椎兩旁,小腸經靠近肩頸部,因此在背部的痤瘡常會用一些引經藥,讓中藥可以發揮更大的效果。而在臉部的痤瘡,也有不同臟腑的對應關係,但不同的中醫理論有不同的說法,如:「素問-刺熱篇」認為:左邊臉頰屬肝,右邊臉頰屬肺,額頭屬心,下巴屬腎,鼻子屬脾。而「靈樞-五色篇」認為:鼻頭屬於脾,鼻頭兩側屬於胃,鼻樑屬於肝,鼻樑兩側屬於膽,兩眼之間屬於心,兩眉之間屬於肺,兩頰則分屬於小腸、大腸、腎。靠近耳朵屬小腸,靠近鼻子屬大腸,靠近下頷角屬腎。
痤瘡主要成因在毛囊角化阻塞、皮脂腺分泌及細菌〈痤瘡桿菌,或稱初油酸桿菌〉滋生,引起發炎。在年輕時荷爾蒙的因素具絕對性角色,因男性荷爾蒙會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年輕女性的痤瘡和內分泌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會和月經週期相關。在四十至五十歲後,此時毛囊角化,或表皮代謝減慢,則逐漸轉成以粉刺為主。痤瘡形成的原因,目前最被接受的是局部因皮脂腺功能旺盛,出油量大,導致毛孔內累積大量有機物質,皮脂腺並分泌發炎物質,引起毛孔開口角化異常,而阻塞毛孔,形成微小粉刺。
由於痤瘡桿菌是厭氧性細菌,在封密的毛囊中充滿了細菌維生所需的營養,使細菌容易滋生,並分解毛囊內皮脂,引起發炎,產生發炎物質,吸引白血球進入,導致化膿,一旦膿包破裂,就會引發更嚴重的結節性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痤瘡和體質有很大的關係,加上現代人飲食過於油膩,嗜食烤炸物、辛辣食物,愛吃甜食、巧克力、零食、餅乾,以及一些燥熱的食物,如:花生、龍眼、荔枝,也會加重痤瘡的症狀。由於過時肥甘厚味,導致體質容易出油,內分泌失調,雄性激素分泌旺盛,這種體質大部分是濕熱體質為主,飲食應該盡量清淡,尤其必須忌食烤炸辣,以免痤瘡更加嚴重。此外,睡眠也很重要,除了要有充足的睡眠之外,也要睡對時間,一般而言,晚上十一點以前能入睡最好,若是常常熬夜,也會使身體出現陰虛陽亢的狀態,身體本質上是虛弱的,但卻表現出一派熱象,如果認為熬夜火氣大,而一味清肝火只能治標,若不能補虛,就不能根本治療,甚至肝火清過頭,會延伸出很多身體不適的症狀。
西醫治療痤瘡,針對相關的成因,及控制連帶引起之發炎反應來針對性治療。以毛囊阻塞為主時,維生素A酸是主要的工具,但水楊酸及果酸,尤其果酸換膚也有一定成效,而皮脂腺分泌,則以維生素A酸及荷爾蒙製劑處理,至於細菌及發炎,則有許多的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及殺菌劑可供選擇;目前有雷射廠商推出所謂殺菌藍光,利用痤瘡桿菌本身分泌的感光物質來殺菌,也有部分成效,但並不比傳統治療有效。此外,維生素A酸也有不錯的消炎功能。
中醫治療痤瘡除了針對不同體質調理之外,對於腸胃道的保養也特別重視,一般來說,腸胃道要通暢,身體的氣機才會順暢,因此若伴有便秘的人,一定要同時治療便秘,療效才會顯著。若以臟腑來論治,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肺經風熱,因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因此在皮膚上的疾病都離不開肺經,大部分肺經風熱的痤瘡病人,都和細菌感染發炎有關,且常常伴隨鼻子過敏或其他皮膚疾病,如:蕁麻疹,濕疹。第二類是屬於肝膽濕熱型,濕熱體質的人,皮膚容易出油,汗腺容易排汗,且汗臭味較重,一般這類型病人怕熱,但也有少數伴有腎虛的是怕冷的患者。肝膽濕熱的病人,痤瘡容易化膿,且常常好幾顆痘痘會連在一起,甚至之前的痘痘還沒好,新痘痘又長出來。
第三種是心火旺腎水虛的類型,心火旺和腎水虛不一定同時發生,也可能單獨發生,如上二段所說因為飲食嗜食肥甘辛辣、內分泌失調或睡眠不佳者,大部分都有心火旺的問題,有些會伴有肝火旺,除了必須改變飲食習慣,也可以用中藥改善內分泌失調的問題,睡眠不佳者,也可以利用中醫的調理來幫助改善。而腎水虛的人又和內分泌失調與晚睡有關,基本上屬於身體較虛的類型,但因為有時伴有心火與肝火的證型,常會誤診為火氣大,造成該補腎水的卻用了清熱藥,使療效大大降低,因此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另外,女生生理期來時容易長痘痘,甚至容易痛經,也和腎水虛有關。(註:痛經的中醫病因很多,腎水虛只是其中一種。)
痤瘡的治療必須有耐心,即使以號稱痤瘡終結者Roaccatane〈羅可坦〉來說,也至少需要三至四個月的療程。而服用中藥也是需要耐心,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一定要按時服藥,配合飲食的控制,療效才會好。除了內服中藥外,配合針灸也是很好的治療方式。除了規律的用藥外,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排便正常、減少日曬,也有明顯的幫助,另外避免摳擠,也可減少疤痕的形成。
中醫認為,身體就是五臟六腑的鏡子,反映各臟所產生的各種變化,中醫講究全身的整體性,因此雖然是局部的皮膚長出青春痘,不管是長在背部、胸前、還是臉上,都需要配合全身的症狀和經絡臟腑來對症下藥。
若患有消化系統功能不佳、胃痛、胃病,及偏食、不愛吃青菜及水果者,應多食富含纖維素食物,如紅蘿蔔、地瓜葉、金針菇、筍子等,以幫助腸道蠕動。早上起床立即飲用1小杯溫水。平時也可多喝優酪乳(避免飲用牛奶),以幫助排便順暢。
若是痤瘡以長在上額及下巴處最多,長年消了又長,難以完全消除,常常和腎水虛有關,除了飲食和作息需控制外,其實和先天的體質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遺傳,因此最好多以水洗臉,以防毛孔阻塞。可多食些涼性的食物,如冬瓜、西瓜、紅蘿蔔、蕃茄、空心菜。千萬注意不宜熬夜,切忌食用辛辣,及容易上火的食物。用藥則以滋腎水為主,如:枸杞子、山藥、麥門冬、石斛、熟地之類,然而熟地仍稍嫌溫補,使用劑量上應特別小心。
痤瘡以長在左臉頰為主的人,一般是肝火旺的較多,壓力大或要經常熬夜加班之人最為常見。這類患者一定要放鬆心情。可吃具有退肝火功效的食物,如綠豆、冬瓜、小黃瓜。飲用決明子茶、菊花茶。忌酒。盡可能在晚上11點以前入睡,因中醫認為晚上11點至淩晨3點,經絡系統正好走到肝膽經,此時睡覺也可調節內分泌運作功能。
若痤瘡長在鼻子及右臉頰為主的人,則是肺火過盛,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故肺火旺盛易長痤瘡。此類應多做運動,消耗過多的熱量。忌抽煙、吸二手煙。多食用薏仁、木耳、杏仁、梨子等食物,也可多飲用蜂蜜茶、綠茶等,均具有潤肺功效。
痤瘡長在人中處為主的患者,通常這類型的人常有月經不調、痛經等生理症狀。建議生理期間忌食用冰冷、寒涼、辛辣的食物,平日也應少吃為宜。中醫治療痤瘡也應同時治療月經不調及痛經的問題,雖然這類患者也有單純心火旺腎水虛的證型,但其體質常常縱錯複雜,有時還有內分泌的問題必須一併處理。
正規的中藥調理還是需要中醫師診斷後對症開藥才安全,雖然一般用藥仍離不開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但如上所述,有些需要調理脾胃、兼治便秘,有些是虛火夾雜,要配合補腎水,也有內分泌失調和先天遺傳體質使然,因此找出根本的原因,配合飲食作息,才可以真正只要青春不要痘。最後需要特別提醒,長在臉上的痘痘不能用手去擠,尤其是鼻三角區,血液循環可直接到達腦部,如果不小心感染,會產生很嚴重的併發症,一定要特別注意才是。

 

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世峰中醫》LINE@ 健康醫療網,健康訊息不漏接喔!
http://bit.ly/世峰中醫